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。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,研发投入金额历年前三强的共涵盖5家公司,大多为知名央企;研发投入强度的历年前三强被6家尚未实现盈利的医药生物企业包揽,若从连续盈利公司中选拔,7家电子、计算机和机械设备行业公司的研发强度名列前茅。
2025年7月9日,在国新办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首场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,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,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近50%,增量达到1.2万亿元;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.68%,已接近OECD(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)国家平均水平。
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总量超过3.6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位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,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,占比近四分之一。
上市公司是我国优质企业的代表,在目前5420家A股上市公司中,哪些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及强度领先?
中国建筑三年研发投入称雄,比亚迪“加速超车”
先从研发投入金额角度来看,据Choice金融终端提供的数据,“十四五”前四年(2021年至2024年),A股各年研发投入金额前三强共涵盖5家上市公司。
其中,2021年至2023年,中国建筑(601668.SH)研发投入分别为399.27亿元、497.53亿元和460.74亿元,始终占据上述三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榜首。
2023年,比亚迪(002594.SZ)研发投入为399.18亿元,名列该年度研发投入榜第二位。2024年,公司研发投入为541.61亿元,力压中国建筑的454.59亿元,在研发投入上独占鳌头。
此外,2021年和2022年,中国中铁(601390.SH)研发投入分别为247.98亿元和278.11亿元,分别名列上述两年研发投入第二、第三名。中国石油(601857.SH)研发投入分别为237.31亿元和287.18亿元,分别名列上述两年内研发投入的第三和第二名。
2023年和2024年,除了中国建筑与比亚迪轮流占据研发投入前两名外,中国移动(600941.SH)研发投入分别为340.62亿元和340.27亿元,始终名列第三。
除比亚迪之外,其他四家研发投入金额领先的上市公司都是知名央企。
中国建筑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,在房屋建筑工程、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、房地产开发与投资、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。按申万行业一级分类(2021年),公司属于建筑装饰行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聘用的研发人员人数为3.8万人。公司拥有有效专利为6.86万项,其中包括1.04万项发明专利。
比亚迪主要从事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汽车业务等四大业务,属于汽车制造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人数高达12.16万人。2024年内,公司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45项,有20项专利获得授权。
中国中铁主营业务包括工程建造、设计咨询、装备制造、特色地产等八大业务板块,属于建筑装饰行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人数为3.71万人。2024年内,公司获得授权专利9745项,其中发明专利为3385项,还有296项海外专利。
中国石油主要经营油气和新能源、炼油化工和新材料、油品和天然气销售等三大业务,属于石油石化行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共拥有专利2.18万件。
中国移动主营业务包括移动、宽带和政企三大板块,属于通信运营行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规模达5.89万人;公司有效专利总量超1.7万件。
研发强度前三名被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包揽
再从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之比(研发强度)的角度来看,据Choice金融终端提供数据,2021年至2024年,A股名列研发强度前三位的公司共有6家,全部为医药生物行业企业。
其中,2021年和2022年,亚虹医药(688176.SH)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.91亿元和2.44亿元,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4169379.36%和934627.80%,名列全A股榜首。
2023年和2024年,智翔金泰(688443.SH)和海创药业(688302.SH)分别以51208.87%和47441.25%的研发强度,先后登顶A股研发投入占比排名,对应研发投入6.2亿元和1.74亿元。
除此之外,康乐卫士(833575.BJ)、迪哲医药(688192.SH)和首药控股(688197.SH)也都跻身2021年至2024年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前三的榜单。
从3家曾名列榜首的公司来看,亚虹医药是专注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女性健康领域的创新药企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人数为176人,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9件。
智翔金泰是聚焦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三大领域的生物制药企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聘用研发人员182人,持有已授权专利49项。
海创药业是专注于癌症、代谢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创新药研发的企业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人数为115人,并已累计获得124项专利授权。
截至2024年,上述6家研发投入占比排名前三的上市公司,自上市以来都尚未实现盈利。
研发强度排名前三且连续盈利的公司,主要来自电子、计算机行业
如果按2021年至2024年归属净利润实现连续盈利的口径统计,据Choice金融终端提供数据,2021年,名列研发强度前三的公司分别为海光信息(688041.SH)、成都华微(688709.SH)和华大九天(301269.SZ),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68.60%、53.01%和52.57%。按申万行业一级分类(2021年),3家公司分别属于电子、电子和计算机行业。
2022年,研发投入占比前三强分别为创远信科(831961.BJ)、华大九天和虹软科技(688088.SH),研发强度分别为70.64%、60.98%和54.15%。3家公司分别属于机械设备、计算机和计算机行业。
2023年,研发投入占比前三强分别为华大九天、创远信科和虹软科技,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67.77%、59.96%和54.11%。入围公司与2022年相同,仅有名次差异。
2024年,研发投入领先的三家公司分别为华大九天,臻镭科技(688270.SH)和中望软件(688083.SH),研发强度分别为71.02%、51.12%和51.01%。臻镭科技和中望软件分属电子和计算机行业。
在上述四年内,仅华大九天一家公司连续名列研发投入占比前三,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、制造和封装的EDA(电子设计自动化)工具软件开发、销售及相关服务业务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研发人员人数为914人,已授权专利为342项,已登记软件著作权为171项。
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